雲梯車拉到2層樓高度,對著廠房大量噴水,工廠內黑煙密布、物品被燒得焦黑,高雄鋰電池工廠火警從凌晨5時消防人員接獲報案開始,歷經了8個小時火勢才被控制。
消防專家林金宏指出,「木頭燒起來你給它灑水,灑完水它是不是降溫了,達到它的燃點以下,那個木頭的火是不是就熄掉。鋰電池不太一樣,鋰電池它只要燒起來,會一直反應,反應到它所有的可燃物全部都不見。」
鋰電池火災難撲滅,如果遭遇外部撞擊、短路等因素,容易引發熱失控,內部化學物質反應失控,就可能導致化學爆炸,這次電池工廠起火狀況更棘手。
事實上,2024年南韓就有存放35000顆電池的倉庫連環爆,燒了6小時才撲滅。2025年1月在美國加洲也有類似案例,緊急疏散多達1500人,隨著電池需求日益增加,國內對於能源廠房的消防安全又如何監管?
消防署危險物品管理組科長王佩琪表示,「如果它的原料是公共危險物品,它的位置構造設備的要求就會跟一般工廠有不一樣的地方。像這種製成成品的,比如說像一般的電池或充電的電池,就不會是所謂公共危險物品的範疇。」
消防署表示,目前針對鋰電池製造,原料中有易燃易爆炸物,就符合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第4篇「嚴加規範」,不過如果像是鋰電池成品存放,並非易燃易爆炸,僅依照一般工廠規範。
台大化工系教授吳乃立表示,「國內儲能的設施等等這些東西,我們認為很重要是,法規要跟得上,只要有1顆電池就可能發生問題,事件很容易曝光,就是因為它會造成連鎖反應。」
不過也有專家認為,鋰電池平時屬於穩定的物品,法令不可能依每種物品都做規範,工廠平時徹底遵守消防規定,以及設置充足消防設施,保有防災意識更加重要。
本文出處:公視新聞網